精釀啤酒與市售商業啤酒的差異

admin

精釀啤酒簡介

精釀啤酒( Craft Beer )最早出現在1970年代,當時英美兩國不約而同出現了不少小型釀酒廠 ( Microbrewery ) 與家庭式釀酒廠 ( Homebrewing ),相較於產量多、規模大的大眾啤酒品牌,這些超級小廠 ( 有些規模甚至小到就藏在自家車庫 ) 會依照各自喜好,釀出味道、香氣與材料都別有風格的手工啤酒。

40多年過去,精釀啤酒也經歷了好幾波轉變,不少品牌早已成為經典,有些品項的銷量也十分可觀,但基礎精神至今未曾改變。
精釀啤酒與市面上多數商業啤酒間最大的差異,主要在於成分與釀造過程。啤酒釀造過程需要一段發酵時間,商業啤酒為了大幅縮短釀造時間、增加產量與風味穩定,通常會加入香料、玉米澱粉、安定劑等添加物,讓啤酒能更快出廠,並且喝來味道平均一致,就是工業化、標準化製程下的產物。

而精釀啤酒為了呈現口味特色,傳達釀酒人的意志,堅持使用最傳統、單純的麥芽、酵母、啤酒花、水與水果釀造,在這些天然的素材中變化,創造出各式各樣不同風味的啤酒。不使用添加物,等於無法事後作弊,釀酒人的技術與配方就顯得格外重要。

而對消費者來說,這些有個性的啤酒比起商業啤酒,不但喝來更細緻、特別,也最能品嘗到真正無添加的麥香與啤酒風味。

精釀啤酒的發展

啤酒: 從古代到現代

啤酒(beer)是所有酒精飲料最普及,也歷史最為悠久的。人類喝啤酒最早的證據是一塊6,000年前,美索布達比亞(Mesopotamia)蘇美文明(Sumerian)的石板上,畫著一群人使用蘆葦做成的吸管喝啤酒的圖案。包括古埃及和古中國,考古學家都有在陶器上,找到啤酒釀造的痕跡。根據研究,從陝西省米家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,發現5,000年前,就有人在中國使用大麥、黍子、薏米等穀類發酵成的啤酒。


啤酒的釀造工藝隨著時代演進,不斷地提升。從因為缺乏技術,濃稠而且很多穀粒的啤酒,經過歐洲修道院釀酒文化與德國和英國釀酒文化的薰陶,漸漸演變出許多不一樣的現代啤酒。


但是現代進步,卻也讓曾經蓬勃的豐富啤酒文化,漸漸走向下坡。隨著工業生產技術進步,許多啤酒工廠開始忽略曾經讓啤酒多采多姿的釀造文化,只在乎商業考量。在這種工業化「更快、更多、更便宜」意識的驅使下,許多企業靠壟斷和併購,讓原本營造多元啤酒文化的許多傳統中小型酒廠消失。取而代之的是,商品架上一瓶又一瓶,雖然廠牌不同,但是香氣味道清淡如水,顏色淺黃透明,幾乎一模一樣的啤酒。台灣的啤酒文化經過長期的專賣制度,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,許多人對啤酒的印象,就是一種單一乏味的啤酒。

啤酒文化的重生: 精釀啤酒

台灣在2001年結束酒類專賣制度,給了許多民間釀酒廠機會,也開放讓一般民眾在自家自己釀自己喝的酒。也在這樣的機運下,許多人開始研究啤酒歷史、釀造技藝、以及種類特色。台灣的家釀啤酒師經過許多的釀造經驗後,發現自己釀的口味和特色都比市面上單一乏味的啤酒來的豐富,於是紛紛開始自釀啤酒,要讓更多的人知道,原來啤酒是可以這麼不一樣的。


這種繼承傳統釀造工藝,小量多元生產,的中小型啤酒廠就是台灣精釀啤酒的中流砥柱。

我們的故事
2012年,從高中就去美國留學的吉姆(Jim)回到台灣,想要常喝在國外喝習慣的許多不一樣的精釀啤酒,於是決定在家裡廚房自己釀! 原本是上班族的吉姆,在2013年參加第二屆台灣自釀啤酒大賽拿下冠軍後,與平常就一起喝自釀的老爹(Dad)毅然決定在宜蘭員山鄉成立吉姆老爹啤酒工場(Jim & Dad’s Brewing Company)。


經過3年的籌備規劃和釀酒進修,吉姆與老爹的夢想啤酒廠就在2015年夏末開始釀酒了。


自從開幕以來,我們就致力於推廣會回甘的招牌美系啤酒花艾爾,也同時使用在地素材,創造屬於台灣的精釀啤酒。從使用台灣小麥釀製的宜蘭騎士小麥白艾爾,一直到許多的水果和辛香啤酒(柚子,金棗,百香果,薑,馬告等等),吉姆老爹致力釀出更好喝,也更具特色的精釀。我們承接著啤酒釀造這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,希望能夠帶領更多人認識,不一樣的啤酒文化。